「淺嚐 Google Venture 的 Design Sprint」工作坊參與心得
Experience of Design Sprint Workshop on Agile Taichung Meetup
本文為在下參加 Agile Taichung Meetup 2018 二月份聚會-淺嚐 Google Venture 的 Design Sprint 的重點摘要、過程描述、與活動心得。
關於 Design Sprint 的介紹,先摘自活動說明做個簡述:
“Design Sprint” 是由Google 創投 (Google Ventures,簡稱GV) 的三位設計合夥人所研發的, 它是一個獨特的5天5步驟流程, 說明如何藉由設計, 建立原型和與邀請顧客實地檢驗構想, 快速解決各種商業上的難題.
在 Sprint 的流程中, 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方法, 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構想, 解決問題, 檢驗方案. 以及找到那些可帶給我們各種正確行為的小習慣. 例如: 個人腦力激盪 > 群眾腦力激盪. 解法挑選流程, 避免錨定效應, 讓好想法可以出頭 等等. 讓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, 來試錯你的點子.
重點摘要
本章內容主要抄錄自簡報、與講師的講解。之中的理解不一定絕對正確,請以書本、講師的說法為主。
講師
- 柯仁傑(David Ko)
- Scrum Community in Taiwan
- AgileCommunity.tw
活動大綱
- 簡介
- 實作、體驗
- 回顧
- Q & A
簡介
什麼是 Design Sprint
- 解決問題的框架
- 框架的意思是大方向、所以可替換做事的方法
- 固定時間(time box)
- 讓好的想法比較容易出來
- 用來驗證想法,而不會有太多的研究
階段
- 理解
- 速寫
- 決策
- 打模
- 驗證
這五個階段之間,經過了發散、收斂、又發散、在收斂的過程。
採用時機
什麼時候適合採用 Design Sprint
- 沒時間思考了
- 新的想法
- 太多假設
- 快速驗證解法
- 避免政治干預
什麼時候不適合採用 Design Sprint
- 已定義清楚
- 需要大量研究(對市場不了解)
- 範圍太發散
了解你的用戶(速寫)
四種元素
- 喜歡
- 不喜歡
- 想法
- 問題
使用者做事流程
透過記錄使用者目前達到目標中,會有哪些步驟、經歷怎樣的流程,以暸解現有使用者經驗
了解現有方案與對手
Lighting Demo
研究現有成品,透過演示工具,在三分鐘向大家解釋現有產品是怎麼運作,特色是什麼。人才是用抄的、天才是用偷的。
實作
實作:速寫
- Work alone together(先獨立思考,再腦力激盪)
- Crazy 8
- 快速列出各種想法
- 8 分鐘 8 個想法(一張紙摺出 8 格)
- 想法的品質重於圖案的美醜
- 三格漫畫
- 遭遇的問題
- 體驗過程
- 美好結果
實作:決策
- 黏貼決策
選擇想法 (1)
- 沈默投票
- 綠色貼紙
選擇想法 (2)
- 快速評論
- 作者補充
- 稻民投票(黃色貼紙)
- 決策者投票(超投票)
這些方法得目的在於:
- 客戶重視第一印象(先不講解)
- 避免爭辯時間很長
- 避免作者太早推銷
- 決策者要表態
圖文並茂
- 一個連貫的故事
- 大約 10-15 個畫面 + 文字
- 重點在於使用者在意的痛點!產品畫面不是重點。
實作:打模
原型心態
- 什麼方案都可以做原型
- 原型是可以捨棄的
- 做到剛好夠測試即可(舉例:不要在登入畫面耗費太多時間,著重在重要的功能上)
- 看起來真實
快速打造原型
- 選對工具
- 分工合作
- 整合方案
- 先試運轉
利用以下方式打造解法雛形:
- 紙上談兵
- 角色扮演
活動的關鍵想法
- Work alone together
- 利用視覺化資訊公想記憶
- 圖像化的解說比是抽象的描述好
- 以黏貼決策挑出好的解法
- 快速打造原型
- 生命短暫,不要去做一些沒人想要的東西
- 跨職能
- 用來討論重要的事情(決策者要到)
過程描述
本次工作坊只耗費非常少的時間講整個 Design Sprint 介紹一遍,然後就要將原本要用五天去執行的 Design Sprint 壓縮在 2.5 小時內完成。講師透過計時器掌握每一流程的時間,如同 Design Sprint 中強調的 time box 的概念,在壓縮後更是需要好好的控制時間。
在一開始,會讓我們從三個題目選擇其中一個:
- 如何幫單身男女愉快且靠譜的脫單
- 在最後時刻找到旅館來住
- 如何確定搶到有座位的高鐵票
在現場中的四組,剛好各有兩組選擇第一道和第二道題目。講師有提到,台中場跟台北場一樣,第三道題目還是沒人選 XD,我猜可能是大家比較不太感受到這個需求吧。我們這組是選擇第二道題目(旅館)。
接著就開始了「理解」階段,講師要我們各組選擇會對這題目特別有感的兩個人,作為市場需求、潛在客戶。然後因為我們剛好會有一組題目和自己組一樣,所以就給我們約 10 分鐘的時間,讓作為潛在客戶的兩人到另一組被訪問。在這部分很需要發問的技巧和觀察的能力,通常走設計的會比 R & D 還要擅長。在這時段,我是擔任被訪問的客戶,所以對於要怎麼發問比較好這件事倒是沒辦法給予協助,總不能讓客戶主導發問吧! XDDD
圖 2-1:訪問階段。(圖片來源: Agile.Taichung)
雖然在短短 10 分鐘,要問到詳細,實在有點緊迫。一個人在問時,另一個人就趕緊用便利貼把他們需要的資料寫出來,然後一步步建立兩張圖表,一個是「喜歡、不喜歡、想法、問題」的表格,作為產品設計方向的參考;另一個是目前使用者要達成目標會採用的步驟,讓我們知道現有方法是什麼?是不是有地方是可以改善的。
圖 2-2:用戶速寫。(圖片來源: Agile.Taichung)
圖 2-3:用戶現有經驗。(圖片來源: Agile.Taichung)
在訪問後,我和另一位夥伴回到自己的組別,開始進行「速寫」的階段。這部分遵循「Work alone together」的原則,也就是「先獨立思考,再腦力激盪」。每個人在不交談的情況下,進行 Crazy 8 和三格漫畫的方式,去激盪想法。Crazy 8 的方式就是將一張紙摺成 8 格,然後畫自己的想法,每格可以連貫、也可獨立,這部分是希望參與者在 8 分鐘內發想出 8 個想法。接著再透過三格漫畫的法上,嘗試將這 8 個想法連貫成一個產品,並在在這三格中嘗試涵蓋:
- 遭遇的問題
- 體驗過程
- 美好結果
圖 2-4:三格漫畫
再來就是「決策」的階段,這階段又分成兩小階段,分別為「沈默投票」和「稻民投票」,投票的對象是大家畫的三格漫畫。沈默投票就是讓大家在漫畫作者沒有解說、且大家沒有經過討論、交流的情況下,透過有色貼紙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。之後再讓大家針對每份漫畫做快速頻論,等大家都評論完後,作者才可以進行補充,這是為了強調「客戶重視第一印象」以及「避免作者太早推銷」。等每份漫畫都評論完、補充完後,就是開始到民投票,使用另一個顏色的貼紙再次投票,讓大家知道在經過暸解後,大家認為最重要的部分、元素是什麼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正式的 Design Sprint 中,會強調決策者也要參與投票,且擁有票數可能會比一般參與者還要多,讓我們得以了解決策者重視的又是什麼。
之後就要開始「打模」階段了,在這裡也依樣分兩小階段。首先大家針對決策內容,嘗試透過 10 ~ 15 個圖像與文字,建立起一個連貫的故事。這裡的重點不在產品「畫面」,而在於使用者在意的關鍵點、痛點,讓我們得以透過這個方式建立出一個需求情境。
圖 2-5:情境(圖片來源: Agile.Taichung)
在這之後就是透過軟體或是紙筆的方式,建立出一套有「畫面」的原型了,可以針對上一小階段中,圖像中會有「畫面」的部分去建立出一個要建模的畫面清單,然後每個人認領幾個,一起繪製。在繪製時,我也有發現一些原本討論中沒有想到的點,直接向同組發問,得到共識後加入我所繪製的產品畫面中。
圖 2-6:原型
最後我們就有了一份產品原型得以展開「驗證」階段,再度邀請原本擔任潛在客戶的參與者到小組中,Demo 原型給客戶看,並透過訪問去驗證這份原型有沒有打到其在意的需求、痛點。在這部分身為客戶的我,倒是真的有感受到需求被解決了啦。w
圖 2-7:驗證階段。(圖片來源: Agile.Taichung)
整個工作坊大概就是透過這些過程,由講師帶我們體驗 Design Sprint。上面的描述只是根據記憶與筆記簡單陳述,如果真的有興趣,可以在私下聊聊或是看還有沒有機會參與講師舉辦的工作坊囉。
活動心得
之前在準備對公司內部的敏捷主題分享時,就有參考到 David Ko 的部落格,沒想到今年二月竟然有機會見到本人且參與其主講的工作坊,其實還滿興奮的,在確認週六沒有其他要事後,就趕緊先報名了。
在報名活動之前,我是沒有聽過 Design Sprint 的,甚至在講師分享之前,我更是對 Design Sprint 完全不暸解。只是在期待透過參與這場工作坊,得到一些知識與發想,看能不能在任職公司未來要開發新產品時,導入一些元素,讓我們的產品能夠朝正確的方向去開發,這大概是我主要想參與這次工作坊的目的了。
原本預計會遲到的我,結果在週六沒有上班車潮的情況下,只花四十分鐘就到現場,反而準時在九點抵達,算是滿意外的。抵達現場時,已經看到好友均民、講師 David Ko、以及 Agile Taichung 的主辦人 Max。在報到過程中挑選了一杯卡布奇諾作為晚點的動力,嘛,把咖啡因轉成產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是不?除了協助訂購咖啡或點心外,主辦也提供了一些零食作為熱量來源,非常貼心。XD
整場活動的過程,在上一章我已經簡述了,就不在這了多加贅述。整體感受下來,參與者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,很喜歡這種大家一起發想、交流的氛圍。講師在控制活動流程時,節奏和時間都掌握得很好,整場三小時的活動,絲毫感受不到冗余,雖然會覺得時間不夠,但也是因為我們把原本預計五天的是壓縮在三小時內要完成,稍微有點緊迫是正常的XD,重點是有在計時,讓我們能在一個早上完整體驗整個流程,而沒有超時,我覺得這部分很厲害。
在參與這個工作坊後,我對於 Design Sprint 有大概的認知了,也知道他的目的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,但還是有許多細節我不是很暸解,可能需要再去研讀書籍做進一步的學習,但我想有經過這場工作坊後,我在閱讀相關書籍後,會更有感覺。裡面有些元素在我帶團隊開回顧會議時,就有用到,像是「黏貼決策」、「Work alone together」,覺得很有趣。這類比較互動式、透過便利貼的討論元素,在最近的會議主持與活動都很常用到,讓我有種親切感 XD,想想,其實主持這樣活動的目的,都是帶領團隊去發想、釐清呢。
最後,感謝 David Ko 願意在假日向社群分享這個主題,也感謝 Agile Taichung 舉辦這場工作坊,以及能一起在假日參與這次活動的同好們,能與大家交流以及學習真的是挺不錯的事情。
參考與延伸閱讀
關於 Design Sprint 的相關著作,可以參考 1, 2 這兩本書籍。在網路的資訊可以參考 3 ~ 7 的網頁,想透過影片暸解可以參考 8 ~ 12 的連結,想知道本次活動的相關討論與劉穎,可以參考 13 的子參考項目。
- Sprint: 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Five Days | 中譯本
- Design Sprint: A Practical Guidebook for Building Great Digital Products
- The Design Sprint — GV
- Design Sprint Kit
- Design sprint – Wikipedia
- 為什麼需要 GV design sprint? @ David Ko的學習之旅 :: 痞客邦 PIXNET ::
- 初探Google提出的 設計敏捷方法 (Design Sprint Method)| 設計大舌頭
- Design Sprint – YouTube
- Google Design Sprint with Memrise – YouTube
- GV’s Sprint Process in 90 Seconds – YouTube
- Design Sprint Explained in 1 Minute – YouTube
- Design Sprint Overview – YouTube
- Agile.Taichung 討論串、活動留影 @ Facebook